單位全稱:廣東藍清環保工程有限公司
地址:江門市江海區禮樂文昌花園文獻小區53幢二層
郵政編碼:529060
電話號碼:13302882048
傳真號碼:0750-3616885
網址:m.voteshari.com
縱觀廣東省環保產業,緊跟時代步伐,這次主題是廣東省環保產業的行業動態與發展狀況,客觀的分析,這篇文章的內容。
先是行業動態2022年一季度廣東省環保產業運行形勢分析報告指出,在資本加持、科技賦能、龍頭引領、國資助力下,省內環保企業在2022年仍有望一改第一季度營收承壓、利潤下降的局面,繼續保持穩健向好的發展態勢。未來將形成以下幾點發展趨勢。
龍頭引領產業發展。野蠻增長期已過,省內生態環境治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漸下降,部分中小型企業新增訂單數量增長壓力較大,龍頭企業的競爭優勢將持續釋放,行業的兼并收購將逐漸增多。
國企繼續加大布局。經濟環境依然復雜嚴峻,地方財政支付能力短期內仍承受巨大壓力,部分民營環保企業出現現金流危機,開始尋求國有資本救助;同時在改革發展背景下,國有企業具有產業拓展的內生動力,依托股東背景和資金體量及成本優勢,持續入股環保企業。
主動擁抱資本市場。金融資本不斷向環保產業滲透,環保企業借助金融資本力量不斷發展壯大,尤其去年5月,中航生物質REITs(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)和國富首創水務REITs首批環保REITs成功上市,具有標志性意義。未來,產業基金、融資租賃等亦將與環保企業深度合作,有效緩解企業融資痛點。
科技助力降本增效。人工成本和原材料價格持續提升,運營效率不高,導致行業盈利能力持續收窄,通過科技賦能,有效壓降成本,將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。智能制造、信息技術、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將不斷深入,環境科技與新技術的不斷融合將促進環保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。
發展狀況:為了解2021年四季度廣東省環保產業運行形勢,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于12月對會員單位進行了抽樣調查,采集了136家會員單位的情況,并聯合廣東中大管理咨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,編制本分析報告。
1.受疫情等多方因素沖擊,項目被迫關停
據調查數據,有43家環保企業反映2021年曾出現項目關停的情況,占比超三成(31.6%)。關停原因方面,疫情原因系非常多企業反饋的關停因素,緊隨其后的是甲方原因。
2. 經營成本上漲
在經營成本上,有一半(50.0%)的被調查環保企業反映成本同比上升,39.0%的環保企業基本持平,僅有11.0%的企業反饋成本下降。
3. 應收賬款增長幅度明顯,企業負債總額及負債率上升
在應收賬款上,高達44.9%的環保企業反映2021年應收賬款同比有所增加,35.3%的環保企業應收賬款基本持平,僅有19.9%的環保企業應收賬款同比減少。
從細分領域看,
1.非電行業煙氣治理和重點領域VOCs成為大氣污染治理必修課
前期在《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》等政策驅動下,大氣污染治理主要圍繞火電行業開展超低排放改造,當前火電領域的超低排放改造、技術和市場均已成熟,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將聚焦鋼鐵、焦化、水泥等非電行業煙氣治理以及石化、化工、涂裝、醫藥、包裝印刷、油品儲運銷等重點領域VOCs治理發力。廣東“十四五”期間在開展上述相關領域大氣污染防治的基礎上,還將加強臭氧污染治理和大氣氨、三氧化硫、汞等非常規涉氣污染物的治理力度。
2.水污染防治增長點“多點開花”
隨著城鎮新建污水處理設施需求趨于飽和,城鎮污水處理提標改造、農村污水處理、黑臭水體治理、河湖生態修復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等細分領域將成為“十四五”水污染防治新增長極,同時水環境治理開始呈現以管網、處理廠、河道、岸線景觀組成的系統化、整體性的流域環境綜合整治的特點。
3.“無廢城市”開拓固廢新藍海
“十四五”我國將穩步推進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與城市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,構建工業、農業、生活等領域間資源和能源梯級利用、循環利用體系。廣東響應號召,深入推進深圳國家“無廢城市”試點建設,加快推進珠三角各市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鼓勵粵東西北各市同步開展試點,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“無廢灣區”。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建設與收運處理系統、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、固體與危險廢物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市場空間將進一步釋放。
4.土壤污染防治需求將逐步釋放
“十四五”期間我國將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,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。目前,廣東已啟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環境管理,有色金屬冶煉、石油加工、化工、焦化、電鍍、制革等行業成為重點監管領域,未來污染地塊安全利用與修復等成為發展重點。
5.智慧環保成為產業制高點
智能制造、云計算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,大幅提升環境污染防治效率,促進環保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。智能化、高精度等關鍵技術、工藝和設備研發制造,將成為新時期環保產業競爭的制高點。例如,數字化、精細化、系統化污水處理需求進一步釋放;光學/光譜學、質譜/色譜分析與環境監測進一步融合,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將助力環境監測實現集群化監控、實時動態監控。
6.“雙碳”行動拓寬環保產業發展新方向
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背景下,“綠色”“低碳”成為環保產業的關鍵課題,節能減排、再生資源利用、碳排放管控和能源替代成為環保產業發展關注方向,環保產業將進一步拓展到能源結構調整、產業生態綠色化轉型、綠色生活等更廣泛的領域。一些企業正積極探索“環保節能協同創新”“減污降碳協同治理”,從末端治理,延伸到包括資源利用、節能降耗在內的過程管控,大力構建綠色循環體系。
7. 環境監測全覆蓋需求打開市場空間
“十四五”期間,國家將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,健全基于現代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,優化監測站網布局,實現環境質量、生態質量、污染源監測全覆蓋。重點補齊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、水生態環境、溫室氣體排放等監測短板。廣東也將持續完善環境監測網絡,在全國率先開展顆粒物組分網、VOCs成分網建設,建立覆蓋全省的土壤環境、大氣輻射監測網絡,建成珠海高欄港、茂名河西石化有毒有害氣體預警體系等。